配送方式 | |
付款方式 | 貨到付款 |
民主鞏固或崩潰 臺灣廿一世紀的挑戰 游盈隆 當今社會,許多人甚至包括不少的法律人在內,還是抱持一種看法,以為法官判案,純粹是將一無漏洞的法律體系,透過三段論的邏輯操作法適用到個案而已,也就是以為司法決定是一種單純的邏輯演繹,其間並不涉及任何法官個人的主觀意志。這種看法其實大錯特錯,姑且不論憲法因具高度抽象性與概括性,致大法官解釋憲法免不了必須做政治評價,即一般較為具體的法律,也因其中用語不可能百分之百明確(「適當之評論」、「妨害善良風俗」、「損害國家利益或民族尊嚴」與「提倡無稽邪說或混淆視聽」等概括條款與不確定法律概念,即為著例。),而使法官的解釋與涵攝均不可能不涉及自身的主觀評價。基本上,法官倘欠缺對此一不可避免之主觀評價的認識,明明是依自己的價值偏好或預設理解裁判,而仍自以為是客觀、超然「依法審判」,將不僅脫免不了外界對其獨立性與公正性的質疑,也會使整個司法因欠缺自省能力而無從自求改變與自我提昇。 如果每一法官,乃至每一個人,都能意識到判決不可免的價值關聯性,或者說判決的「政治性格」,法官就不僅不會、也不敢以邏輯演繹的假象來掩飾其主觀的評價,更不會…… —————— 民主的穩固、維持與發展,是一九八○年代以來全球所有新興民主國家共同追求的目標,由於臺灣歷史經驗的特殊性,使得臺灣民主鞏固的問題益發複雜。 在跨向廿一世紀的民主道路上,臺灣將會遭遇到什麼樣的挑戰?如何鞏固既有的民主成就,並確保其不至於倒退甚至崩潰? 本書邀集國內十六位知名法政經濟社會等領域的學者,分別從國家認同與族群認同、憲政體制、政黨政治與政治文化、經濟發展等各層面,就民主化的理論與經驗加以分析比較,試圖提出問題及解決的方向,為民主化伊始的臺灣規劃理想的憲政體制與社會藍圖。 ■民主鞏固 當滿足下列幾項條件時,咸認為鞏固民主。首先,隨著時間的推移,民主必須具可長可久,包括(但絕不限於)堅持民主原則,諸如獨立之司法系統、公平競爭的選舉,以及發達的公民社會。政黨以及社會經濟因素亦為關鍵指標。 主編:游盈隆 叢書系列:月旦政治研究系列 4 規格:平裝,14.9 x 21 x 1.9 cm,304頁 出版商:新自然主義 出版日期:1997年10月15日初版壹刷 語言:華 ISBN-10:957-696-246-3 非新品書緣微泛黃,附保護書套,不介意物品狀況再行購買。